绿色大省向生态强省目标奋进-333体育手机版入口
拥有绿水青山这张亮丽的名片,湖南是名副其实的绿色大省。目前,全省森林覆盖率59.82%、活立木蓄积量5.72亿立方米,分别位居全国第六位、第九位,自然资源优势明显。国家级森林公园、国家湿地公园、国家石漠化公园总数居全国第一,75.73%的湿地保护率居全国第一,自然保护地体系完备。
以油茶、竹木加工、林下经济、森林旅游与康养等四大产业为代表,林业产业总产值4600亿元,蓬勃发展的林业产业惠及千万林农。湖南已提出建设生态强省目标。在生态强省建设大局中,林业监督管理的林地、湿地和草原面积约占全省面积71%,是建设富饶美丽幸福新湖南的主阵地。
大围山七星岭杜鹃花海杨铁军摄国土绿化稳步推进三湘四水满眼葱绿沿着217省道前行,经过新化县吉庆镇木方村,道路两旁的山岭上,成片柏木林郁郁葱葱、气势非凡,山脚溪水潺潺。8万亩石头山曾经一片荒凉、毫无生机,2002年以来的退耕还林工程彻底改变了这一切。隆回县拥有全国最大最好的一片石漠化地区柏木林,石漠化治理的成功经验在全国广受关注。
在荷香桥镇树竹村,只见茫茫柏木林下,怪石嶙峋、山石裸露。1991年栽种的这片柏树,一棵棵从石缝中长出,树高普遍20多米,早已郁闭成林。从空中鸟瞰,根本看不出这里曾是一座杂草丛生的石头山。石漠化堪称造林绿化最后的“堡垒”,也相继被攻克,应绿尽绿几成现实。
持续实施退耕还林、石漠化治理、世行造林、储备林基地建设等林业重点项目,深入开展义务植树、森林城市、秀美村庄、绿色通道等国土绿化行动,湖南已将全省森林覆盖率提升至59.82%。林地面积占全省国土总面积61.4%,意味着61.4%是森林覆盖率的极限。绿水青山成为湖南的一张亮丽名片。巨变如何发生?在不同历史时期,根据时代需要,湖南积极实施一轮又一轮大规模国土绿化行动。
其中,消灭宜林荒山最具典型意义。1989年,《关于五年消灭宜林荒山十年绿化湖南的决定》出台。
在岳阳汨罗,“灭荒”攻坚战在1984年就已打响。此后3年间,累计投工360万个,筹集资金500多万元,造林2万公顷,四旁植树521万株,森林覆盖率由30.4%升至40.4%。
荣获“湖南省消灭荒山第一市”称号,汨罗当之无愧。怀化沅陵采取党政一把手总负责、各级领导分片包干、层层召开誓师会并缴纳责任抵押金等措施,用一年时间消灭了历年造林剩下的5.2万公顷荒山,成功甩掉“全省第一荒山大户”帽子。1993年,湖南如期消灭宜林荒山,成为继福建、广东之后全国第三个“灭荒”省份。
1997年,全面绿化目标实现。如果分别以改革开放十周年、二十周年为时间节点,其间,全省森林覆盖率、活立木蓄积量从40.12%、1.85亿立方米,分别攀升至51.73%、2.75亿立方米。从长期看,森林资源总量稳步上升的势头非常明显。进入新世纪,林业重点工程作为造林绿化主战场的作用愈加突显。
退耕还林工程是有史以来国家对湖南投资最大的林业项目,自2000年启动以来,累计完成2159.67万亩,惠及112个县(市、区)、310万户。实施退耕还林,大大加快了国土绿化进程,促进了生态环境改善,以前荒山秃岭、水土横流的面貌得到根本改观。
党的十八大以来,森林调优、湿地提质、城乡添绿等成为国土绿化新方向。2012年,湖南被确定为国家木材战略储备示范基地建设试点省,目前已完成建设任务335万亩,培育的中成龄林大径材亩均蓄积8.6立方米以上,为全国均值的1.42倍、世界均值的1.17倍。森林质量持续提高,生态品质持续提升,国土绿化高质量发展渐显端倪。
“中国楠木之乡”金洞林场是国家储备林建设基地之一,总面积635平方公里,森林覆盖率87.72%。2012年以来,瞄准森林提质增效,金洞不断调整林种树种结构,大力营造珍贵树种楠木、红豆杉等。
在王司源桥头基地,2012年栽种的楠木树高已超过5米,与红豆杉、木荷等混交,形成一片葱郁林海。夏末秋初,楠木的红色新梢,在茫茫绿色林海中分外醒目。目前,金洞林场累计培育珍贵树种1.55万亩,示范带动林农、企业造林2万亩,珍贵树种总面积接近4万亩。
时代在发展,国土绿化主题、内容、形式等也都在持续调整、创新。森林覆盖率已接近极限,表明在新时代,国土绿化空间既在林地、更在非林地,既在山区、更在城镇。为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态的需求,国土绿化行动开始逐步转向森林城市建设、裸露山地复绿、绿色通道建设、矿山修复等。
娄底、长沙、岳阳、郴州、常德等5个城市荣膺“全国绿化模范城市”,长沙、益阳、郴州、株洲、永州、常德、张家界、湘西、湘潭等9个城市已成功创建“国家森林城市”,常德被评为首批国际湿地城市。新时期国土绿化重心正从远山扩绿、数量增长分别转向身边增绿、质量提升。
2019年,全省规划人工造林260万亩,主要围绕新型城镇化主题,推动森林城市、森林小镇、森林公园建设,改善城镇生态面貌;围绕乡村振兴主题,推进身边增绿,开展路边、村边、水边、宅边造林,建设一批高标准秀美村庄,提升乡村宜居水平。截至目前,全省林地面积1.95亿亩,累计完成人工造林、迹地更新2.62亿亩,9.27亿人次参加义务植树、植树46亿余株。国家森林城市长沙李锋摄生态保护全面展开自然保护体系完备湿地与森林、海洋一起,并称为地球三大生态系统。
在保护生物多样性、调洪蓄水、降污固碳、调节气候、美化环境等方面,湿地具有不可替代的强大生态功能。然而,在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中具有重要意义和广泛社会影响的洞庭湖湿地并不平静。位于东洞庭湖实验区内的采桑湖被商业承包,大规模养殖大闸蟹、种植湖藕;西洞庭湖滥垦乱栽现象同样愈演愈烈,杨树种植面积一度超过12万亩……原本应该万籁俱寂、万物生长的自然湿地,乱象横生。
保护区内开垦、采挖、捕捞、种植等密集的生产活动一浪高过一浪,给湿地生态造成毁灭性破坏。2016年,《长江经济带发展规划纲要》正式印发;2018年,中央明确“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导向,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引领,推动高质量发展。长江经济带国家战略为洞庭湖湿地保护带来转机。2017年底,一场轰轰烈烈的“清理黑杨”攻坚战在洞庭湖自然保护区核心区打响。
不到3个月,全省共出动人员3.4万多人次,油锯、运输车船等工具1万多台班,在西洞庭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南洞庭湖省级自然保护区、横岭湖省级自然保护区核心区内,累计清理杨树7.9982万亩。随着绰号为“湿地抽水机”的欧美黑杨不断退场,湿地核心区日渐呈现“蒹葭苍苍、白露为霜”的悠悠神韵。曾经大规模养蟹种藕的采桑湖,退养退种后,宽广的湖面波光粼粼,静待冬季千万只候鸟的回归。
在西洞庭湖,湿地植物、鱼类、冬候鸟数量等明显增加。湖南湿地保护率75.44%,远高于全国平均49.03%的水平。目前,全省湿地保护面积76.93万公顷,共建立3个国际重要湿地、18个省级重要湿地、45个湿地类型自然保护区、76个湿地公园。
守护好一江碧水,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洞庭湖湿地就是全省生态保护全面展开的具体体现。在林地资源保护上,严格执行使用林地定额制度,林地利用、规划、审批实行“一张图”管理,支撑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对林业用地的需求,更牢牢守住1.9亿亩林地红线。
在森林资源保护上,实施了公益林、天然林保护和森林生态效益补偿等一批生态保护项目。党的十八大以前,全省每年林木采伐量最多达2000万立方米;近5年来,持续推进森林禁伐减伐行动,对全省41%的林地实行禁伐,对63个县(市、区)进行减伐;现在,湖南每年林木采伐量仅600万立方米。
野生动植物保护规划体系逐步形成,在千年鸟道上建立候鸟保护站43个,建成野生动疫源疫病监测站69个、野生动物救护中心20余处、植物就地和迁地保育基地166处。一些一度绝迹的野生动物在全省不同保护地再次被发现,如云豹、豺、青头潜鸭等。素有“水中大熊猫”之称的中华秋沙鸭又回到了沅江、澧水、湘江流域,数量近200只。
物种回归、种群扩大,是全省自然环境品质持续改善的体现。在东洞庭湖,生活着一群悠闲自在的麋鹿。它们的故事,一直令业内人士津津乐道。
麋鹿为国家一级保护动物。1998年长江发生洪灾,10多只麋鹿从湖北石首天鹅洲逃逸至东洞庭湖区。
这里有辽阔的水域、宽广的滩涂,还有茂盛的苔草、芦苇、三蕊柳等植被,不仅为麋鹿提供了丰富多样的食物,还有良好的天然隐蔽场所。经过21年生息繁衍,目前有182头,已形成稳定的东洞庭湖亚群,成为洞庭湖区最年轻、发展潜力最大、野化程度最高的一个物种亚群。
全省野生植物保护同样故事精彩,有13种极小种群实现100%保护,其中,2018年人工培植观光木5万株、银杉1万余株、长果安息香5000株等,有的基本脱离濒危状态。全省90%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和植物种群资源得到有效保护,物种的遗传与变异多样性研究不断提高,野生动物和植物资源持续增加。稳定的森林和湿地生态系统孕育并保存了丰富的物种资源。
目前,湖南有陆生脊椎动物787种、维管束植物6137种,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104种、野生植物56种。为促进生态保护事业发展,全省建立了湿地、森林公园、地质公园等不同类型自然保护地,发挥着各自独到、强大的自然生态保护功能。国家级森林公园作为自然保护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是面向社会公众普及自然知识、传播生态文明理念的重要阵地,也是森林旅游的主要平台。张家界国家森林公园是全国第一个国家森林公园,原为张家界国有林场,一度与世隔绝。
从1958年到1982年,林场职工垦荒整地、除草育苗、植树造林,为一座座荒山披上了绿装。20世纪80年代初,森林覆盖率达95%以上。林场人的艰辛付出,为建立张家界国家森林公园奠定了坚实的生态基础。
2018年,公园接待游客400多万人次。“希望张家界国家森林公园青山不老、绿水长流,永远福泽我们的子孙后代。”这是公园早期创业者的心声。湖南已建立国家级森林公园64个,全国第一,成为面向公众传播生态文明理念的最佳途径。
目前,全省建成省级以上森林公园121个、省级以上自然保护区53个、风景名胜区71处、地质公园32处、国有林场216个、世界自然遗产2处和国家公园试点1个,划定天然林9087万亩、省级以上公益林7611万亩。自然保护地体系日趋完备。
张桑高速公路绿化邵颖摄林业产业蓬勃发展生态富民梦想成真以森林旅游和康养产业为龙头,湖南林业产业蓬勃发展、势头强劲。2017年,全省林业产业总产值首次突破4000亿元大关,达到4256亿元,同比增长13.9%。
2018年,湖南正式启动培育四大“千亿产业”行动,将森林旅游和康养、油茶、竹木加工、林下经济等纳入全省林业“千亿产业”行动的首发阵容,瞄准千亿元产值目标,加快发展。森林旅游和康养增速最快。张家界是湖南乃至全国森林旅游的一面旗帜,是对“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生动诠释。
目前,湖南国家级森林公园经营总面积34.75万公顷,先后出台、修订了《湖南省森林公园条例》,是全国第一部森林公园管理地方性法规。2018年,全省以森林公园为主体的森林旅游接待游客8600万人次,创旅游综合收入997亿元,千亿元目标已指日可待。
从小作坊经营实现跨越式发展,如今领跑全国的湖南油茶产业影响最大。2018年底,全国油茶产业发展现场会在湖南衡阳召开。继2008年、2010年、2016年之后,全国油茶产业发展现场会第四次在湖南召开。
10次全国油茶产业发展现场会,4次在湖南召开,说明湖南油茶在全国有实力、有地位、有影响。作为全国油茶第一大省,截至2018年底,全省油茶林种植面积2111.1万亩,茶油年产量26.2万吨,年产值450亿元,3项指标均名列全国第一。油茶天然具有富民强省的特色优势产业属性。在湘潭县射埠镇来仪村,湖南百里醇油茶科技有限公司建成油茶种植基地6000多亩。
2012年种植,已进入丰产期。在前往基地制高点的路上,硕果满枝的场景令人欣喜。
站在制高点,眼前的油茶林连绵起伏,一眼望不到头。基地涉及3个村。
67岁的刘海清是射埠镇建档立卡贫困户,5年前来基地打工,采摘茶籽,月收入1000多元。自家20亩山地,以每年600元的价格流转给基地。
如今,他早已脱贫。公司总经理李达介绍,自己在湘潭县油茶种植规模最大,近1万亩;除流转土地给农民创造收入外,每年基地还需要临时用工约500人次。常宁市是全省油茶种植面积最大的县级市,逾100万亩,是全国油茶核心产区、国家油茶示范林基地试点县和首个国家油茶生物产业基地。
最近10年,全市完成新造高产油茶林28万亩、低改垦复油茶林30万亩,省道320线湖南百里油茶产业带、衡桂高速百里油茶走廊已经初具规模。常宁打造的“油茶+旅游”模式愈加成熟,围绕油茶,文化搭台、旅游唱戏,常宁油茶在全国范围内的知名度与影响力稳步直线上升。竹木加工曾经是湖南林业的支柱产业,2018年产值已过千亿元,达1030亿元。
湖南竹林面积1639万亩,桃江、桃源、绥宁、安化被评为“中国竹子之乡”。为实现产业集聚发展,2014年,湖南省政府开始实施“百千万工程”,目前已建成南竹特色产业园19个、木质林产品加工产业园9个。19个南竹特色产业园共计已投入34.47亿元,年总产值42.87亿元。
园区以“公司+基地+合作社+农户”等多元化经营模式,带动6.4万农民就业或从事配套生产,增收8.08亿元,其中,3042名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增收0.35亿元。全省林下经济发展从无到有,2018年总产值逾550亿元。一批各具特色的林下经济特色品种和发展模式在各地纷纷涌现,如新化黄精、会同魔芋、靖州茯苓、桂东罗汉果、新晃龙脑樟、慈利杜仲、桑植厚朴等,如今都已形成品牌,市场影响力广泛。四大主导产业之外,更多适应当地自然气候、品质优异的特色种植产业也异军突起。
新化县奉家镇川坳村位于大山深处,平均海拔近千米,主产茶叶,全村有7家茶叶企业。其中,瓜卢山茶叶种植专业合作社出品的渠江红、渠江贡牌茶叶尤为知名,远销省内外。2015年,合作社成立。通过退耕还林,合作社流转300多亩土地种茶。
共98户加入,社员300多人,其中有33户建档贫困户、贫困人口131人。2018年,合作社生产成品茶叶2500多公斤、鲜茶叶1万公斤,产值超过150万元,带领农民脱贫致富效益明显。
形态多样的林业产业蓬勃发展,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惠及千万林农,赢得群众口碑。口碑来自林业为社会提供的民生福祉。
最普惠的民生福祉就是良好的生态环境,全省2018年新增国家森林城市2个、国际湿地城市1个,建成秀美村庄示范村100个、秀美林场29个,城乡人居环境更美了。最现实的民生福祉就是就业增收,油茶、竹木、生态旅游和康养、林下经济等林业产业蓬勃发展,为农村经济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活力,农村经济更活了。
最直接的民生福祉就是生态脱贫,2018年各类直达林农卡上的涉林生态补偿近20亿元,累计选聘生态护林员3.6万名,农民收入更多了。环境优美、产业兴旺、生态富民,梦想已成真。(刘宁曹云欧日明何志高)。
本文关键词:333体育平台app,333体育官网登录入口,333体育app下载安装,333体育手机版入口
本文来源:333体育平台app-www.occapel.com